新闻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走进革命圣地,传承红色基因——西京学院第三批开展“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19 浏览量: 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关于组织开展“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的通知》,西京学院高度重视、积极落实,于10月18日组织第三批学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到延安去”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子在革命圣地中感悟思想伟力、筑牢理想根基,为青年学子打造了一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

启程:青春向党整装出发

学校党委出发前组织思想动员,要求学生深刻领会“走进革命圣地、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思想伟力、勇担强国使命”的活动主题,将安全纪律与精神传承贯穿全过程。

10月18日清晨,我校百名学子踏上延安之旅,学子们精神饱满,带着赤诚之心,开启了这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途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年使命”为主题开设“行走的思政课堂”,结合沿途革命历史地标开展现场教学,讲述抗战时期青年奔赴延安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如何传承红色基因。

探访:触摸历史感悟精神伟力

实践团队先后走进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与南泥湾纪念地,在实地探访中接受深刻的精神洗礼。

在枣园故居,学子们走进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过的窑洞,触摸斑驳的墙壁,凝视煤油灯、纺车等珍贵文物,聆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在杨家岭旧址的寻访中,学生们重温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的智慧与勇气;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丰富的史料系统展现了延安精神的形成脉络让学生体悟了党中央在延安的奋斗历程;在南泥湾的田野间,从大生产运动的锄头到整风文献的字句,坚定了学生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

浸润:艺术洗礼淬炼信仰

晚上,全体师生集体观看大型红色舞台剧《再回延安》。这部沉浸式剧目以恢宏的叙事与震撼的舞台效果,再现了革命年代的理想与热血。剧中英雄人物跨越时空的对话,生动诠释了延安精神的永恒价值。观演中,不少学子热泪盈眶,被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深深触动。演出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场艺术盛宴不仅是一次文化洗礼,更是一次精神淬炼——在光影与歌声中,他们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更深切的共鸣,红色基因在艺术熏陶中悄然生根。

体悟:砥砺奋进勇担使命

为期两天的活动虽短暂,却在百名学子心中烙下深刻的红色印记。返校途中,学生们自发分享感悟。

外国语学院学生蒲雪感言:“枣园的舞蹈创作让我体会到艺术与信仰的交融。‘艺术素养’不仅是技巧,更是用作品传递精神。”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马怡菲感慨道:“站在延安的土地上,我才真正读懂革命先辈的信仰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像延安精神一样‘自身硬、扎得稳、靠得住’,在强国征程中勇当先锋。”

研究生代表王婧敏分享道:“南泥湾的劳动体验让我明白,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将把延安精神带回校园,在专业学习中践行‘一切为了群众’的宗旨。”

带队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范增利总结道:“此次活动是学校‘大思政课’的生动实践。我们将延安精神与‘匠心精神’结合,在专业实训中锤炼学生能力;同时,通过艺术活动升华情感认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闭环。”

本次活动是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生动探索。西京学子将以延安精神为灯塔,以“诚健博能”校训为底色,深耕“匠心精神+艺

术素养”育人特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注入不竭动力,在强国复兴征程中彰显西京担当!